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她才是真正的世界之女















我不知道與我同輩的學生們有多少人知道她。她不是吃飽閒閒到處跑趴的名媛;亦非能歌善舞的偶像歌手,然而她所散發出的光亮足以照亮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


翁山蘇姬是緬甸開國英雄翁山將軍之女,80年代末投身緬甸民主運動,創立「全國民主聯盟」,89年遭到軍政府軟禁,隔年翁山蘇姬領導的政黨在大選中獲勝,按理翁山蘇姬應出任總理一職,但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等於作廢了此次選舉。91年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惜這莫大的殊榮對她無多大的實質助益,她甚至無法親自前往奧斯陸領獎。迄今,翁山蘇姬仍身陷囹圄之中。


這幾天緬甸的民主之火似有復燃的趨勢,讓我想起這位令人欽佩的女鬥士。國中時曾看過翁山蘇姬的傳記,不過那時只是囫圇吞棗、草草看過一遍罷了。很難想像過去十八年她幾乎都過著幽禁的日子。其實她有幾次重獲自由的機會,代價是她得永遠離開緬甸,我幾乎可以想像,翁山蘇姬毅然拒絕這項交易的景況,那是多麼正氣凜然的神態,然而這其中又糾結了多少哀愁,
甚至連丈夫於英國過世之時,翁山蘇姬也未能與他見上最後一面,因為她深恐一離開緬甸就再也回不去了…。


於今緬甸的情勢與
解嚴前夕的台灣何其相似,人民的熱血噴灑在大街上,口號吶喊震天價響,所有的犧牲只為了爭回自己的權利。面對此情此景,台灣人,你怎能忽視?

標籤: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疑雲中的清晰身影─《雙面葛蕾斯》


1843年加拿大發生了一樁轟動一時的命案,一名女僕與馬伕聯合殺害了雇主與其情婦。本案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僕人罔顧社會階級犯上,更使議論翻騰的是嫌犯之一的葛蕾斯‧馬克斯,當時年僅十六歲,正值花樣年華之際何以犯天下之不韙痛下毒手?時歷百年,歷史的扉頁早已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時代背景幾經搬風,此案中的主角面貌早已漫漶,尤其是葛蕾斯,她在當時早已被好事者鼓吹成萬惡不赦的惡女或被同情者形容是悲憐的犧牲者,真實面貌更是難辨。而這正好給了瑪格麗特‧愛特伍有了大書特書的空間。


歷史懸案一向是作家喜愛攬用的素材,然而能否剪裁得宜、另闢蹊徑,則關乎作家的功力深淺。作家倚賴史實寫作,首先得找出歷史的縫隙──也就是其中疑雲重重、人影綽綽之處──方能趁虛而入,將自個的想像塞進空處,填滿模糊地帶。然而成功塞入了自己的異想還不夠,收尾才是關鍵。作者必須小心翼翼地將縫隙縫合,使讀者看不出作者出入史實的痕跡,也就是說作家得如外科醫生般將內裡補完後,再優雅地縫上傷口,不留一點傷疤。甚至經年累月之後,作家的完美技巧還會讓人們誤以為那才是史實的原貌。瑪格麗特‧愛特伍的舊作《雙面葛蕾斯》便是一次精采的寫作示範。作家執筆如捻針刺繡,出入虛實之間,遊刃有餘,以一樁十九世紀中期的血案為素材,細細編織,近看是一名女僕的一生的刺繡,遠看則成整個時代女性血淚染就的紡紗。


作者一方面利用當時的報章雜誌,營造出葛蕾斯邪惡狡猾的形象;一方面卻又回溯到葛蕾斯的童年:迫於經濟壓力的葛蕾斯一家從愛爾蘭移民至加拿大,然而由於她父親的劣根性,害得母親病死異域,家庭支離破碎,葛蕾斯只好靠幫傭維生。葛蕾斯在幫傭期間也曾有過快樂時光,可惜快樂時光如幻如電,她也只能在日後倚賴回憶滋潤她貧脊的生活。在此,作者給了我們葛蕾斯在歷史上未曾出現過的面目,那樣的苦楚卻又是大時代眾多女僕的縮影,然而作者不甘僅此,又大量虛構葛蕾斯的內心獨白,並以許許多多的細節填補她形象空白之處。最後的成果斐然,葛蕾斯的形象不再扁平,她成了有血有肉的女僕──而非彼時恆河沙數中的一個平凡女子。


所以千萬別以為這是本推理小說(儘管它擺在推理小說的架上),歸於女性文學才適得其所。如同愛特伍其他的小說,《雙面葛蕾斯》的結局也很驚人(至少我覺得啦),同時也頗能自圓其說。愛特伍巧妙地賦予書中女主角人性,血肉葛蕾斯,於是身影模糊的她走出了歷史的重重迷霧,終在久違的陽光下一展笑顏。


題外話,謠傳凱特布蘭琪的拍片計畫中出現了《雙面葛蕾斯》。是真是偽,令人期待。

標籤: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撩撥人心的「色,戒」


昨日抽空看了「色,戒」,一些感想略陳於此。


「色,戒」是部撩撥人心的電影,片子本身雖長,但鮮少說破。演員的感情多半藏在眼神眉目之中,尤其是梁朝偉,眼睛如獵者般精準懾人,眉頭一縮一放彷彿有千言萬語,能讀出多少則靠觀眾的本事了。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縱有這般演技,若無好的對手也是枉然。好在湯唯的表現也很出色,眼神中蘊含的魄力不輸梁朝偉。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她望著青年軍出征時的眼神,像是鋒利的小刀,劃破銀幕直逼觀眾而來。資歷不深卻能有這般功力,真的很令人佩服。再者是王力宏,原本很擔心他的口音會壞事,一開口便露了餡,結果口音是控制了,唸白還是很奇怪,「裝腔」的感覺很明顯,似乎有些過頭,不過撇開彆扭的唸白不說,他的表現確實進步很多,可惜他沒有報金馬獎最佳新進演員的資格,不然或許有機會得獎呢。


至於最引人注目的床戲,經由湯唯的一段話,也合理化了其存在性。那三場激烈的性愛,恐怕是易先生性格極度扭曲後的產物。不過最最耐人尋味的,還是第一場近乎SM的性愛後,湯唯衣衫不整躺在床上時嘴角那淺淺的一笑。那一抹微笑代表了什麼?為自己的計謀得逞而歡心?還是享受魚水之歡後的回味?我想答案應該是後者。


正如我一開始所說的,「色,戒」像是一座沉浮在海上的冰山,可見的只有幾成,剩下的則需觀眾自己去思索。例如事發之後王佳芝為何不仰藥自盡?很多人猜想她可能還想再見老易一面,若是如此,行刑前未見著老易的她,應是愁容滿面、極為失望的了,然而受死前的王佳芝面容未有太大的波動,似又無法印證這個理由。事實究竟為何?片中角色的舉止對白甚至眉目,無一不是戲,其中可玩味的地方甚多。恐還須反覆細嚼本片,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真正大師級的導演沒有拍不成的片,且在各式類型的電影中又不失去導演自身的風格,功力至此,方是一絕。若說李安從「推手」以降的父親三部曲發跡,至「冰風暴」確立,「斷背山」豋堂,那麼「色,戒」可說是李安的入室之作了。

標籤: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一無所有

她走進了深深的甬道。除了黑暗,前方一無所有。


她以為前方的黑暗,只是暫時的目盲,像忽然站起時會有的暈眩般,終將不藥而癒。她的直覺在她短暫的一生之中,曾經給予她不少幫助,例如為她擇得了一個可靠的男人、在降雨前告訴她帶把傘吧。唯有這一次,這與生俱來的能力失準了。


她不知道的是,這黑暗的甬道,千年來埋葬了多少像她這般的女人,憑靠直覺、毅力或智慧向前。


曾經有一名女子,憑藉著過人的野心與絕倫的智慧,幾乎走出了漫無天日的黑暗。然而,也只是幾乎。女人即將步出甬道之時,竟發現自己懼怕久違的陽光,以致她遲遲不敢踏出最後一步。而她再也沒有勇氣向前。於今我們僅能在甬道的壁上,發現幾枚女子的字跡,那是完全屬於她自己的文字,如同她給自己起的名字般獨一無二,那成了她唯一留下的痕跡。


可惜,所有的文字終將被黑暗淹沒,直到,一無所有。

標籤: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傷逝

沒有什麼比看著美好的事物逐步走向敗亡更悲慘的了。


舉例說明:第兩百八十九天開始腐敗的牛奶。


有幾個關鍵字必須加以說明。
關鍵字:張愛玲、抽神經、鹽柱。


首先是張愛玲。
我一向不欣賞張愛玲。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拒絕承認她筆下的愛情。那種刀光劍影式、充斥狡詐計算的關係。表面上猶如你一前我一後的雙人舞步,實則處處機鋒,步步險棋。談戀愛竟成了兵家之事,煞是累人。所以,我逐步後退,毫無知覺地,瀕臨深淵。


然後是抽神經。
我國中時抽過一次神經,也就是說我至少有一顆牙齒,形同化石且毫無知覺地嵌在我口裡。我最近又抽了一次神經,只是這一次影響所及,遍佈全身。像是你的某個部份被挑了出來,你只能眼巴巴看著醫生不費勁地,咻一聲──它就成了與你無關的碎肉。恭喜你,這次你不只擁有了不敗不壞的牙齒,甚至有了一顆鐵石之心。


再來是鹽柱。
羅得的妻子不聽天使之誡,一回頭看那被硫磺與火毀滅的索多瑪,即化成了鹽柱。可我總是頻頻回顧,顧盼那熟悉的身影會不會在最後一刻改變心意,隨著緩緩而下的電扶梯,追我而來。顯然,從來沒有一個人如此,而我至今仍以血肉之軀,受活。


沒有什麼比看著美好的事物逐步走向敗亡更悲慘的了。


舉例說明:開始發酸發臭的戀情。

標籤: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洛伊薩普

洛伊薩普是座飄忽的城市。


有登山客曾在暴風雪稍歇的山峰上看到她;商隊曾在大荒中瞥見她高聳入雲的角樓,質地堅硬的角樓不似海市蜃樓那般如夢如幻,因為他們看見有隻老鷹狠狠地撞了上去;有艘捕鯨船宣稱約十月份時,他們目睹洛伊薩普的城樓在海面遠處起起伏伏,老船長堅定地表示:「這座城市是建在一塊大冰山上。」


弔詭的是,洛伊薩普雖然飄忽不定,但她存在的事實不容質疑;正因洛伊薩普無所不在,所以也無所定居。


洛伊薩普的意思是指「絕對的反面」。極少人見過她的全貌。因為洛伊薩普不易出現,雖然她並未有城牆或護城河屏障。這座城市唯有在萬籟俱寂之時才有顯露。也就是說,當城內的每一對夫妻都停止爭吵、孩兒都不再哭泣、老人停止回憶、貓兒停止叫春、狗不吠、樹葉不沙沙作響的時刻,洛伊薩普才會悄然現身,不會翻騰起一粒砂,鬼祟地露出城市的輪廓。塔樓最先出現,然後是房舍街道,最終在彷彿可割裂的寂靜中,你才能以眼力捕捉到洛伊薩普的居民。不過最後一項乃是地理學家 的推測,因為從未有人目睹過這座無聲城市的居民。因為縱使是賽蓮女妖的歌聲也只能讓海浪凝固幾秒鐘,何況一座繁華的大城市,怎能奢望她守規矩而不發出一丁點聲響?

標籤: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哪來的獸?


最近有部名叫「我看見獸」的國片。劇情很簡單,簡單到足以一語道破,說的是一對女同志伴侶,其中一位受教會感召,進行驅魔儀式後(是的,你沒看錯,確實是驅魔),竟「奇蹟似」地變成異性戀;而另一方無法承受此劇變,便對昔日的同志愛人進行了毀滅性的報復。


在酷兒風斷背情當道的今日,有人如此反其道而行,為的當然不是票房利益,而是宣傳教義,說是教義也太神聖,說穿了就是意識形態的洗腦。誠然,意識型態在電影中屢見不鮮,實在不該大驚小怪。然而公然教導人歧視,不出來說說話未免太鄉愿。


首先,這部宣傳片中的驅魔橋段(憑它的水準稱之電影,似乎太污辱了眾導演們),很顯然地把同性戀與惡魔相連,同性戀如同惡魔般邪惡、害人,必須除之而後快。在科學昌明的今日,同性戀的成因仍眾說紛紜,本片斗膽以惡魔附身這般逗趣的理由,為同性戀下註解,不得不佩服編導的勇氣與愚昧。再者本片以另一位女同志為戒,未被驅魔的她,最終發狂毀了昔日愛人,這不正是魔鬼般地行徑嗎?害人若此,怎能放手不管,請姐姐妹妹們快去鄰近的教會預約,擇一良辰吉日驅驅你/妳內心作惡多端的小惡魔!


老實說,此種宣傳歧視的片子,不足以令人動氣,只覺好笑,笑那些自稱看見獸的教友,並未看見內心裡真正的「獸」──那為歧視所滋養,日益壯大的巨獸。


ps.「我看見獸」的海報實在不甚美觀,故放了張兩隻惡獸相濡以沫的圖片,賞心悅目不少。

標籤: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與死者對談─閱讀《盲眼刺客》


一本好的小說該具備什麼條件呢?一般讀者可能會希望他手上拿的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學院派則會期許小說兼顧哲理,啟人思辨。或許這兩者合而為一,勉強算是一本好的小說。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扛鼎之作《盲眼刺客》即符合了上述的條件。


《盲眼刺客》說的是主角艾莉絲的妹妹蘿拉離奇死亡後,艾莉絲整理出版了一本署名為蘿拉的小說─《盲眼刺客》,描寫一個左翼青年如何逃避警方的追捕,且為心儀的女孩編造了一則有關一個奇異星球辛克龍星的故事:在辛克龍星球,薩基諾姆城,地毯的品質衡量標準在於織瞎了多少童奴,因為只有小孩的織手才勝任如此精 細的工作。正因如此,到八、九歲他們就會完全失明,被賣入妓院。他們的收費昂貴,因其手指極為靈活熟練,撫摸時予人花朵在肌膚上盛放或流水在身上潺潺流過 之感。他們也擅長開鎖,從妓院中逃出來的盲童,不是當割喉盜匪,就是當職業刺客,稱之為「盲眼刺客」。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小說往往是敘述者的回憶與現實兩線並行,最後卻意外地銜接在一起。《盲眼刺客》尤是如此,甚至多了「辛克龍星球」這條虛構小說的支線, 形成類似連環套的「故事中的故事」。而三者看似無關,實則緊緊相扣,最末出現的驚人轉折,令我暗暗佩服,作者怎能如此巧妙地將三者銜接,手法真是高明。最後的三分之一部分,令我讀之欲罷不能,一口氣就讀完了。


好了,以上是這本小說的精彩之處。以下是嚴肅的部份了。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小說關注女性的受壓迫地位,其筆下的女主角往往在逆境中仍能保有自主之心,一如荒域的花蕊憑藉點滴雨水奮力求生。本書中的女主角艾莉絲的婚姻極其不對稱,她為了挽救父親的事業委身出嫁,婚後受盡丈夫的壓迫,不但淪落成了無生氣的行屍,甚至拖累了其妹蘿拉,儘管如此,艾莉絲仍將自己的情感偷渡於外,而蘿拉更是徹頭徹尾地試圖起身反抗,雖然到底仍失敗了。然而艾莉絲死前透過書寫回憶錄,讓事實流傳,不啻為一種有效地反擊。至於事實如何?則需要讀者去一窺究竟了。《盲眼刺客》除了瀰漫著濃厚的女性主義外,作者亦在其中批判資本主義的殘酷不仁。父權與資本主義是如何壓得弱勢者喘不過氣,都是瑪格麗特‧愛特 伍極欲表達給讀者的。


《盲眼刺客》榮獲英國最權威的文學獎布克獎的肯定,文學性自是不在話下。更難得的是,它是一本令人著迷的小說(不輸暢銷榜上的翻譯小說),不但文句流暢(我想這與譯者也有關),更是辭藻優美、佳句迭出。《盲眼刺客》說是我近期讀過最喜愛的一本小說也不為過呀。

標籤:

你好,威尼斯影后


很多人都在期待「I'm Not There」這部電影,或因為喜愛導演Todd Haynes;或因為崇拜電影主角Bob Dylan,然而Cate Blanchett卻是最最吸引我之處。


當初得知Cate Blanchett將反串演出Bob Dylan的七個分身之一時,還在納悶她如何詮釋Bob Dylan的叛逆時期。沒想到,一不小心就撈到了個威尼斯影后。這讓人更加關注明年奧斯卡Cate Blanchett能否有所斬獲,據說「I'm Not There」將報女配角的獎項;而「伊莉莎白」續集「輝煌年代」則主打女主角部份,如此便不會上演自己打自己,分散票源的景況。若能雙料入圍,噢,真是太完美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