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我們不談論真實

臉上的天真逐漸剝落
像斑駁的牆與浮粉的女人
無可救藥的我們又故作姿態地
聆聽彼此的心事


在此你開啟一個話題:
關於真實


關於真實
我們有那麼多想像
趨於天馬行空的想像


此刻我正與你談論真實


它們散布在
詩人的靈光與史家的筆端
可偏偏我們手上僅有
一首抄來的詩與
偽作的歷史


於是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結論是噤口
關於真實的話題
於是我們一面撲粉
一面關閉視窗
再給彼此一句拗口的 祝福

標籤: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遐思與神遊─《恍惚的慢板》


這是一本適合在過站必停的捷運車廂內久坐時,用以舒緩時間、解體世紛的讀本。作者透過這本集子向我們展示另一種生命情操──如何抵抗這走馬看花的大城市──它以種種計數/時器,好讓我們步調整齊,舉止劃一,一如整肅的軍隊。


作者顯然是一名逃役者,才能好整以暇地漫遊其中,纖悉無遺書寫大街小巷,早餐咖啡店,運匠醫生娘,彷彿整卷庶民圖攤在眼前,栩栩如生。作者遲緩的步調不禁讓人為之緊張(當他者正被輸送帶快速帶往時),彷彿能聽到來自外界時間流逝的滴答聲,急於星火,聲聲催人。而此時作者已不再梳理城市邊景,開始漫無目的地語以瑣事,編織成網捕捉空氣中的逸想。如此瑣碎拼成的台北,褪去了浮誇色彩,反而顯得平易近人,讀著讀著會想,這是我所居住生息的台北嗎?台北居誠然大不易,柴米油鹽惹人厭煩,混亂
糾結如毒龍的車流更是怵目驚心,喧鬧不休的政治口水滿溢盆地,所有跡象在在顯示出台北是風暴中心,不適人居。然而把城市的速度調慢,透過徐徐的長鏡頭去欣賞這城,會發現一幅塵埃落定、光線飽滿,萬物高速運行自成一格的風景畫,畫旁還有一行題名:恍惚的慢板。


正當我遐想之時,捷運已達目的,車鈴如萬千蜂鳥嗶嗶嗶作響,不禁想起,啊,這兒果然是台北。

標籤: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暴政天堂─《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不遠的未來,此時的美國已告分裂,在廣袤的北美大陸上,其中的基列共和國是由基督教基本教義派所建立的國家。基列共和國完全套用(或扭曲)基督教教義建國立法,階級嚴明,父權至上,主政者將女人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女僕馬大、蕩婦等,分別負責擔任配偶、思想教育、生育、勞役甚至供上位者享樂。本書的主角是名使女,她們身著紅衣,備受管制,因彼時生育率極低,「生殖」已成了某種寶貴資源。本書主角身體雖無自由可言,心靈卻不然,她試圖在生活細節中偷渡對自由的思念並重新發掘自主權,然而最終她卻一步步走向那未知的歷史空白處。


本書呈現了一個荒謬卻又真實的世界。荒謬在於這是一個講求極端道德標準的世界,禁止淫樂,扼殺女權,然而上位者一方面視女性為裝著子宮的容器,一方面又視其為可資享樂的玩物,相悖的道德標準說明了縱使依循《聖經》建國,這兒仍是假道學的國度。這般荒謬的世界並非純為虛構。美國在布希主政之下,已陷入了一種清教徒式的保守氛圍中,宗教團體擁有不容小覷的發言權,在政府決策上有一定的影響。當然,我們不能把基列共和國與美國畫上等號,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後者正朝著前者的方向邁進。


本書一如瑪格麗特‧愛特伍的其他作品,以雙線進行,回憶與現實並行交織。最終二者並未相互頡頏,而是產生了另一個更動魄的結局,且留待了更多謎團,啟人想像。我認為作者收尾收得極好,不但未把故事說死,反而予之更多歧義。最後名為「史料」的章節篇幅雖少,卻擲地有聲,揚起的塵埃讓讀者在閱讀的迷巷中真假難辯,分不清前方如鬼魅的身影,究竟是作者自己或是那名噤聲的使女。

標籤: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I've Seen It All



















最近很愛這首歌。


前些日子在殺人影展上看了「在黑暗中漫舞」。拉斯馮提爾的電影,先前只稍稍瞄過「厄夜變奏曲」,而且還不是很喜歡,所以觀影前竊以為「在黑暗中漫舞」應該也很沉悶,結果出乎意料地催淚,歌舞我也很喜歡。Bjork的歌聲真是宛如天籟,如果用視覺來形容的話,大概就像是破曉的光,先是在遠方淡淡一抹,最終塞滿了蒼穹。我尤其喜歡她在鐵軌上唱的那首「 I’ve Seen It All」,查了一下才知道這首是Bjork與電台司令主唱Thom Yorke一起演唱的。喔,這倆人的組合真是太令人感動了。


有人批評這部電影的歌舞片段的時機不對,顯得突兀。然而當你一無所見的時候,便沒有突不突兀的問題了,任何的節拍都是你的心跳。

標籤: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個10年


瑪丹娜將繼續統治世界10年!


Madonna Louise Veronica Ciccone這位出道已屆25年,於今將邁入天命之年的歌手,簽下了近台幣四十億元為期10年的新合約。除了令人眼花的天文合約金外,這項合約的期限,才是真正震驚海內的地方。49歲的瑪丹娜,簽下了為期10年的約,豈不是要跳到60歲嗎?新東家一方面鑒於瑪丹娜的體力過人(看那一身華美的肌肉),再者相信瑪丹娜還有(起碼)再紅10年的本事。其實這項新約無疑是瑪丹娜精打細算的又一展現,就算未來10年,瑪丹娜真是白髮皤皤垂垂老矣,按新約內容她也不吃虧,因為風險全為她的新東家所承擔。這女人真是非常精明,也非常的個人主義。


25年如煙雲一晃眼便過去了,當年很多人非議她,然而唯有時間是唯一的淘選者,25年過去了,女子仍屹立不搖,繼續她的,下一個10年。


ps.此項合約包括三張錄音室專輯與四次巡迴演唱會。希望這四次之中她有幸到寶島一遊。

標籤: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秋決

早晨上學一陣寒風把糾結如枯枝的睡意掃清,也送來了久違的秋意。日子又進入了尋常的桎梏,打卡上班點名上學,恍恍惚惚便開學一個月了。最近都會有種「啊,我居然大三了」的感慨,日子如沙漏般流逝,不同的是,我不能將它再翻轉一次。


這陣子書讀得不多,只勉強看完了薄薄一本的《麥田捕手》。我曾經憤怒,只是憤怒漸漸被日常瑣事給磨平了,磨成光可鑑人的一面鏡子,照出了我蒼白的面孔與矯作的笑容。我們終究要用虛偽的話語來遮蓋憤怒的聲音。


秋天是肅殺的季節,也是開始賴床的季節。這般的冷,記憶不由自主地墬入思緒的谷底,只是墬得太快,到底便碎如齏粉。

標籤: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黛妃與女皇」:女王政治學


伊莉莎白女王的在位時間僅次泰王蒲美蓬,她(名義上)任命的首相幾經流轉,不知換了幾任,憶起當年竟還是邱吉爾時代。電影一開始新首相布萊爾拜訪女王時,女王無意間提起了作古多年的邱吉爾,舉重若輕地提醒新首相:我倆的輩分猶如雲泥之別。這一記下馬威,下手雖輕,卻極為高明。然而隨著電影推演,兩人的關係也起了微妙的變化。


黛妃之死猶如卵石投湖,波瀾迭起,最後竟撼動了白金漢宮。當黛妃之死升高為政治危機後,女王出不出面已由不得她了。早晨她翻開報紙,發現贊成廢除皇室的比例創歷史新高後,勢必得採取手段化解這項英國君主立憲制度前所未有的危機,最終她選擇公開演說顯然是為了「政治正確」,而非出於內心的悲慟。


女王拒絕出面發表聲明,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厭惡作秀。而這正是她不甚欣賞兒媳婦的原因:黛妃完完全全是個作秀高手。黛妃擅於操弄媒體以塑造出她想要的形象,她在鏡頭前抱起罹患愛滋的兒童、全副武裝地踏進地雷區,或風姿綽約地現身各式晚宴,無一不是黛妃借媒體之力順水推舟的絕活。誠然,我不能斷言黛安娜的慈善之舉全非愛心使然。但是我相信黛妃必定深知她的舉動會帶給她多少注目,或者說,掌聲。由是之故,女王從來就不喜歡這位前威爾斯王妃。女王深信腳踏實地的作為比站在鎂光燈前故作姿態來得有幫助;她深信一國之君應該按理行事,而非為一時的情感左右。或許有人會批評她的心態守舊過時,於今格格不入,但是我以為那是一種領袖的典範,對於諂媚文化的頡頏,縱使與世相違,也是世道自甘墮落,所謂舉世皆醉我獨醒。如此獨醒之人,也只能感嘆時代變了。


至於英國首相布萊爾,身為政客的他則是女王的對立面。或許有人以為布萊爾適時奉勸女王,是為善意的表現。然而我卻不這麼以為。我認為當時的情勢對布萊爾政府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女王聲望跌停,新首相自然不必綁手綁腳處處侷限於女王;相反的,趁此機會助女王一把,反倒給了女王一個人情,地位自是翻了幾翻,且投桃必得報李,怎算都不吃虧。於是深諳政治計算的布萊爾選擇了後者。電影結尾與一開始相互呼應,布萊爾再次前往白金漢宮拜訪女王,只是這一次女王與首相的地位已相去不遠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