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黛妃與女皇」:女王政治學


伊莉莎白女王的在位時間僅次泰王蒲美蓬,她(名義上)任命的首相幾經流轉,不知換了幾任,憶起當年竟還是邱吉爾時代。電影一開始新首相布萊爾拜訪女王時,女王無意間提起了作古多年的邱吉爾,舉重若輕地提醒新首相:我倆的輩分猶如雲泥之別。這一記下馬威,下手雖輕,卻極為高明。然而隨著電影推演,兩人的關係也起了微妙的變化。


黛妃之死猶如卵石投湖,波瀾迭起,最後竟撼動了白金漢宮。當黛妃之死升高為政治危機後,女王出不出面已由不得她了。早晨她翻開報紙,發現贊成廢除皇室的比例創歷史新高後,勢必得採取手段化解這項英國君主立憲制度前所未有的危機,最終她選擇公開演說顯然是為了「政治正確」,而非出於內心的悲慟。


女王拒絕出面發表聲明,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厭惡作秀。而這正是她不甚欣賞兒媳婦的原因:黛妃完完全全是個作秀高手。黛妃擅於操弄媒體以塑造出她想要的形象,她在鏡頭前抱起罹患愛滋的兒童、全副武裝地踏進地雷區,或風姿綽約地現身各式晚宴,無一不是黛妃借媒體之力順水推舟的絕活。誠然,我不能斷言黛安娜的慈善之舉全非愛心使然。但是我相信黛妃必定深知她的舉動會帶給她多少注目,或者說,掌聲。由是之故,女王從來就不喜歡這位前威爾斯王妃。女王深信腳踏實地的作為比站在鎂光燈前故作姿態來得有幫助;她深信一國之君應該按理行事,而非為一時的情感左右。或許有人會批評她的心態守舊過時,於今格格不入,但是我以為那是一種領袖的典範,對於諂媚文化的頡頏,縱使與世相違,也是世道自甘墮落,所謂舉世皆醉我獨醒。如此獨醒之人,也只能感嘆時代變了。


至於英國首相布萊爾,身為政客的他則是女王的對立面。或許有人以為布萊爾適時奉勸女王,是為善意的表現。然而我卻不這麼以為。我認為當時的情勢對布萊爾政府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女王聲望跌停,新首相自然不必綁手綁腳處處侷限於女王;相反的,趁此機會助女王一把,反倒給了女王一個人情,地位自是翻了幾翻,且投桃必得報李,怎算都不吃虧。於是深諳政治計算的布萊爾選擇了後者。電影結尾與一開始相互呼應,布萊爾再次前往白金漢宮拜訪女王,只是這一次女王與首相的地位已相去不遠了。

標籤: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